央行主管報紙:超存率下降已成趨勢 不意味流動性收緊

央行主管報紙:超存率下降已成趨勢 不意味流動性收緊

                                                                                                                  轉自金融時報:牛娟娟

[摘要]隨著現代支付體系的不斷發展,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和資金的清算速度,加之商業銀行融入資金更加便利、流動性管理更加科學有效,銀行對超額儲備金儲備需求逐漸降低,造成了超額準備金率的下降,這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這種下降并不意味者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和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回顧貨幣政策操作和金融市場 運行狀況的同時,聚焦了國內金融機構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近年來逐漸下降的現象,并指出,“這種下降并不意味著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和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報告還表示,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不宜簡單將不同時點的超額準備金率進行比較。近10多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呈現趨勢性下降,目前在1.5%左右。

      報告分析指出,這主要得益于支付體系的現代化、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的融資便利、銀行流動性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市場因素;同時,央行不斷完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為銀行管理流動性帶來極大便利。 相關市場人士表示,央行此次以專欄的形式對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問題進行論述,顯示出了管理層加強對市場預期進行引導的政策意圖,即希望市場全面客觀看待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下降現象,勿將這種下降片面理解為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和政策取向發生變化,繼續向市場傳達政策“穩”的基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已成趨勢 超額存款準備金是金融機構存放在中央銀行、超出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資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頭寸調撥或作為資產運用的備用資金。金融機構保有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占一般存款的比例稱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率。

      超額存款準備金是基礎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機構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其數額和比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融機構流動性狀況,對金融機構也至關重要。對于超額存款準備金的重要性,報告在其專欄中詳細進行了分析,即“在有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要求下,隨著存款增加,銀行需要把更多的流動性(超額準備金)轉繳為法定準備金,若流動性不足則無法再進行資產擴張;從個體看,銀行都有資金跨行流動、支付清算的需要,也需要保留必要的流動性。若貨幣市場擾動因素較多,支付技術發展不足,銀行的預防性流動性需求就會更高。” 報告還指出,2017年以來,基礎貨幣總量略有下降,從結構上看,主要與超額存款準備金總量出現一定下降有關。而觀察銀行體系流動性狀況,不僅要看超額準備金的絕對水平,也要看超額準備金率。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總體呈下行態勢。2001年,超額準備金率超過7%,之后總體呈下降態勢,2003至2008年平均超額準備金率在3.5%左右,之后進一步下行,目前超額準備金率在1.5%左右。 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并不意味流動性收緊超額存款準備金作為銀行用于支付清算、頭寸調撥或作為資產運用的備用資金,其充裕程度的變化一直以來被作為衡量銀行體系資金寬裕與否的重要指標,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下降是否會引發市場對銀行體系資金面緊張程度的擔憂呢? 對此,報告強調,隨著現代支付體系的不斷發展,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和資金的清算速度,加之商業銀行融入資金更加便利、流動性管理更加科學有效,銀行對超額儲備金儲備需求逐漸降低,造成了超額準備金率的下降,這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這種下降并不意味者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和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報告分析認為,超額儲備金率的趨勢性下降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是支付體系現代化大大縮短了資金清算占用時間,基本消除了在途資金摩擦,降低了其他資產轉換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的資金匯劃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是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使得商業銀行有更方便的融資渠道,在需要資金時可以隨時從市場融入資金,從而降低預防性需求; 三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和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可以更加準確地預測流動性影響因素,降低了不確定性沖擊的影響。 “很顯然,管理層希望通過對超額準備金率內涵及其變化的詮釋釋放政策信號,避免市場對信息的誤讀,以穩定市場預期。”中信證券研究團隊相關分析師表示。制度紅利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需求 近年來,央行不斷完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釋放出制度紅利,也使得銀行體系超額存款準備金需求明顯降低。如雙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給予商業銀行在考核期內更加靈活擺布流動性的空間,常備借貸便利工具和自動質押融資工具使得商業銀行在短期流動性不足的時候能以合格資產為抵押從央行獲得流動性支持,而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從每周兩次提高到每日操作,從制度上保障央行能夠及時應對多種因素可能對流動性造成的沖擊,及時釋放政策信號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這些都有效降低了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預防性需求。 此前,為進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增強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平滑貨幣市場波動,央行決定自2016年7月15日起,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的考核基數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時點數,調整為考核期內一般存款日終余額的算術平均值。同時,按季交納存款準備金的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存放境內代理行人民幣存款,其交存基數也調整為上季度境外參加行人民幣存放日終余額的算術平均值。“應該說,存準考核的進一步完善,在客觀上‘減壓了’銀行對超額存款準備金需求。”平安證券相關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此外,近兩年來,央行還通過開展SLF操作等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頻率等方式及時應對市場流動性沖擊,有效維持了銀行體系流動性平穩。

       市場人士預計,從當前情況來看,M2增速穩定在低位、超額準備金率出現下行并不會對市場造成明顯的流動性壓力。相關數據顯示,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較為平穩,管理層將繼續堅持“不緊不松”、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及時通過有效溝通來穩定市場預期,并繼續發揮各類工具組合的作用,以維持市場資金面平穩

上一篇:中國鋼鐵出口量減少
下一篇:光伏發電能帶來什么樣的“綠色成效”?又能帶來多少經濟收益?
發布時間: 2017-08-17    瀏覽次數: 705
返回關注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