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美國對華啟動貿易調查弊大于利
經濟日報:美國對華啟動貿易調查弊大于利
轉自:(東方頭條 李春霞)
無論是作為新的政策取向或是一種談判策略,美國動用301條款在知識產權等領域向中國施壓都弊大于利,可能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美貿易不平衡有深刻的結構和政策性原因,中美之間應通過對話談判開拓新的貿易合作領域,以此扭轉當前貿易不平衡現狀。 有消息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于當地時間14日簽署行政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決定是否展開對所謂“中國貿易行為”調查。
此舉引發各界對美國采取單邊行動損害中美經貿關系的擔憂。據悉,美國政府準備啟動《1974年貿易法案》301條款,主要關注知識產權以及美資企業對華技術轉讓等領域。 長期以來,動用301條款已成為美國處理所謂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一項工具。301條款調查允許美國政府不經世界貿易組織(WTO)授權就可采取相關措施。近年來,該條款主要在其特別修正案下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但是,專家們普遍認為,無論是作為新的政策取向或是一種談判策略,美國動用301條款在知識產權等領域向中國施壓都弊大于利,可能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
首先,中國是最重要的“世界工廠”。從全球價值鏈角度看,中國占美國貿易赤字的附加值份額僅為30%左右,遠低于賬面上的47%。如果美國對華實行貿易制裁,在中國出口產業鏈上的美國、日本、韓國等企業都會受到沖擊,其受影響程度甚至可能比中國企業還大。
其次,在知識產權相關產業層面上,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很大程度上由外商直接投資的供應鏈驅動。2016年,美國在先進技術產品貿易上對華赤字為1140億美元,占其對華貿易赤字總額的三分之一。但是,如果不考慮信息和通信產品(這類產品受外資供應鏈驅動最多),先進技術產品貿易實際僅占中美貿易總量的8%,而且2011年以來一直是美國對華盈余。若無對華出口限制,美國在該領域的貿易盈余可能還要更高。因此,美國針對這類貿易的限制措施可能只會損害美國經濟利益以及在中國出口供應鏈上的其他國際企業利益。